254944_308489089260023_84996490_n[2]  十八羅漢是由十六羅漢演變而成。據師子國慶友尊者《法住記》所載,佛陀臨涅槃時,所囑咐到世間弘揚佛法、利益眾生的是十六羅漢。《法住記》也記載了十六羅漢的姓名。至於演變為十八羅漢的原因來源很多,其中一說指古代中國人認為「9」為吉祥數字,到唐朝以後才在十六羅漢加了兩個尊者,湊成了十八羅漢。另一說推測,後人可能是將慶友尊者與玄奘也當作羅漢。流存至今的最後兩位羅漢,出現原因和身份說法很多,已難以考證。

十八羅漢最後兩位羅漢之釐定,現時仍沒有什麼經典的根據。一般推斷十八羅漢之出現時期,乃根據最早提及十八羅畫像的文獻《東坡文集》和相關畫像。據《東坡文集》描述,北宋蘇軾曾得一幅前蜀簡州金水張玄畫的「十八羅漢圖」,因而題了十八首贊《十八大阿羅漢頌》,但沒有列出十八羅漢的名字。第二次描述見於《東坡文集》續集十,蘇軾於清遠峽寶林寺見貫休畫的「十八阿羅漢圖」,再作詩題贊《自海南過清遠峽寶林寺敬贊禪月所畫十八大阿羅漢》且標出了羅漢名字。蘇軾所記的第十七和第十八羅漢,分別是慶友尊者(《法住記》作者)和賓頭盧尊者(十六羅漢之一——賓度羅跋羅惰闍的重複)。按蘇軾所見的繪畫作品推斷,畫家所處的唐末至五代十國時期,已出現了十八羅漢之說。

到宋代、元代後,十八羅漢之說已廣泛流行於中國民間,連中國古典神魔小說《西遊記》也出現「十八羅漢鬥悟空」的故事。不過,宋代志磐撰《佛祖統記》認為,賓頭盧尊者為重複充數;慶友尊者是《法住記》作者,故排除了兩者。《佛祖統記》指,以正當名份受佛陀囑咐的最後兩位羅漢應該是,迦葉尊者和君徒缽嘆尊者。清朝的《秘殿珠林續編》中,乾隆題頌最後兩位羅漢:降龍羅漢是迦葉尊者、伏虎羅漢是彌勒尊者,並由章嘉呼圖克圖所考定。

藏傳佛教主要是講十六羅漢,但在一些地區也有十八羅漢的說法,相傳是從中土傳入的,最後兩位指的是:達磨多羅(法增)居士和布袋和尚。

中國十八羅漢[編輯]

中國的十八羅漢是由十六羅漢加上兩位羅漢,乾隆所欽定的十八羅漢。分別是:

  1. 賓度羅跋囉惰闍(Pindola-bharadvaja)
  2. 迦諾迦伐蹉(Kanaka-vatsa)
  3. 迦諾迦跋厘惰闍(Kanaka-bharadvaja)
  4. 蘇頻陀(Suvinda)
  5. 諾距羅(Nakula)
  6. 跋陀羅(Bhadra)
  7. 迦理迦(Karika)
  8. 伐闍羅弗多羅(Vajra-putra)
  9. 戍博迦(Svaka)
  10. 半託迦(Panthaka)
  11. 羅怙羅(Rahula)
  12. 那伽犀那(Nagasena)
  13. 因揭陀(Ingata)
  14. 伐那婆斯(Vanavasin)
  15. 阿氏多(Ajita)
  16. 注荼半託迦(Cuda-panthaka)
  17. 嘎沙鴉巴尊者(Kasyapa 迦葉尊者)
  18. 納答密答喇尊者(Maitreya 彌勒尊者)

另有一種說法:

  1. 降龍羅漢:慶友尊者,傳說曾降伏惡龍。據說曾經降世於一凡人身上,該人就是濟公。
  2. 坐鹿羅漢:賓羅跋羅多尊者,曾乘鹿入皇宮勸喻國王學佛修行。
  3. 舉缽羅漢:迦諾迦跋厘隋閣,是一位托化緣的行者。
  4. 過江羅漢:跋陀羅尊者,過江似蜻蜓點水。
  5. 伏虎羅漢:賓頭盧尊者,曾降伏過猛虎。
  6. 靜坐羅漢:諾距羅尊者,又為大力羅漢,因過去乃武士出身,故力大無窮。
  7. 長眉羅漢:阿氏多尊者,傳說出生時就有兩條長眉。魏晉南北朝的梁武帝,據說是其化身受難。
  8. 布袋羅漢:因揭陀尊者,常背一布袋笑口常開。又有名稱為布袋和尚。
  9. 看門羅漢:注茶半托迦尊者,為人盡忠職守。
  10. 探手羅漢:半托迦尊者,因打坐完常只手舉起伸懶腰,而得此名。
  11. 沉思羅漢:羅怙羅尊者,佛陀十大弟子中,以密行居首。
  12. 騎象羅漢:迦理迦尊者,本是一名馴象師。
  13. 歡喜羅漢:迦諾伐蹉尊者,原是古印度一位雄辯家。
  14. 笑獅羅漢:羅弗多尊者,原為獵人,因學佛不再殺生,獅子來謝,故有此名。
  15. 開心羅漢:戍博迦尊者,曾袒露其心,使人覺知佛於心中。
  16. 托塔羅漢:蘇頻陀,是佛陀所收最後一名弟子,他因懷念佛陀而常手托佛塔。
  17. 芭蕉羅漢:伐那婆斯尊者,出家後常在芭蕉樹下修行用功。
  18. 挖耳羅漢:那迦犀那尊者,以論「耳根清淨」聞名,故稱挖耳羅漢。

陳志榮 :

(一)舍利弗,智慧猛利,能解決諸疑,號稱「智慧第一」。師遍習世間技藝,通曉四吠陀論,又能廣解諸論,年十六已能摧伏其他議論。聞佛弟子說佛所說之因緣法,即能了解諸法無我之理。師素曉外典,故歸佛後屢能摧伏外道。

 

(二)摩訶目犍連,神足輕舉,能飛遍十方,故稱「神通第一」。幼與舍利弗親交,與之同時出家,隨六師外道之一刪闍耶修學。後受舍利弗引導歸佛。其修行特色為得天眼、天耳、知他心及能知過去未來等神通。為救其母出餓鬼道,乃從佛所教,修盂蘭盆供。又提婆達多破僧團時,與舍利弗同至伽耶山使五百徒眾復歸於佛。

 

(三)摩訶迦葉,行十二頭陀,能堪苦行,故稱「頭陀第一」。師本娶跋陀羅迦卑梨耶為妻,皆不好五欲,後一起出家。因受佛教化,發正智,以僧伽梨供養佛,著佛所授與之糞掃衣。世尊示三乘解脫同一,分半座與迦葉。而靈山會上拈花微笑之故事,更為禪家膾炙人口之公案。佛將無上正法付囑於師,為佛滅後諸比丘之大依止。

 

(四)須菩提,恒好空定,能通達空義,故稱「解空第一」。據增一阿含經卷二十八所載,佛由仞利天下降閻浮地時,眾人皆前去禮佛。師正縫衣,欲往迎時,頓生一念,乃觀諸法皆空、不造不作之理,遂解今所歸命實為真正之法聚,乃還坐縫衣。

 

(五)富樓那,又作滿願子。能廣說法,分別義理,故稱「說法第一」。師說法時,先以辯才使聽者歡喜,次以苦楚之言責切其心,終以明慧教誨空無,令聞者解脫,從之證果,至入涅槃,凡度化者九萬九千人。

 

(六)摩訶迦旃延(略稱迦旃延),能分別深義,敷演道教,故稱「論義第一」。師善演佛略說之法義,助益於弟子對佛法之理解。、又熱心布教,住於阿般提國,教化無數。

 

(七)阿那律,又作阿尼律陀。得天眼,能見十方世界,故稱「天眼第一」。師曾於聽法中酣睡,佛陀叱責之。阿那律遂立誓不眠,因而失明。其肉眼雖敗壞,然以精進修行,遂獲天眼。

 

(八)優波離,又作優婆離。奉持戒律,無絲毫觸犯,故稱「持律第一」。師原為宮中理髮師,與諸王子一同出家。此為佛陀廣開門戶,平等攝化四姓之第一步。第一次結集經典時,阿難誦出經,優波離誦出律;故為律藏傳持之祖。

 

(九)羅盵羅,不壞禁戒,能誦讀不懈,故稱「密行第一」。為釋尊之子,年十五出家。因未受具足戒,不可與比丘同宿,出房宿於廁。曾與舍利弗行乞,於途中受迫害,以慈心而能忍。又能嚴守制戒,修道精進,依數息觀而得證聖果。於十六阿羅漢中列第十一位。

 

(十)阿難(全名阿難陀),能知時明物,所至無障礙,多聞憶持不忘,堪任奉上,故稱「多聞第一」。為佛之從弟,出家後常隨侍佛。世尊之姨母及五百釋氏女得以出家,皆由阿難盡力請求之功。

 

***   轉載 : 黃靖瑜

聽經三載得人身:梁武帝的輪迴

 

 

華夏5000年的歷史長河中,君主帝王芸芸。除了歷史上的三武一宗滅法事件外,沒有哪個君王不尊佛崇道。並且,有不少的帝王在推動促進佛道的興盛上,起了很大的作用。南北朝時期的南朝皇帝梁武帝蕭衍(464-549)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一位。

 

蕭衍是漢代相國蕭何的後代,在位48年,壽86歲,是秦始皇以來中國歷史上第二長壽皇帝,僅次於清朝的乾隆。蕭衍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文武都精專的帝王。《資治通鑒》說梁武帝「博學能文,陰陽、卜筮、騎射、聲律、草隸、圍棋無不精妙。」而其天生就具備的文采和軍事才能,在他7、8歲時就給他帶來了顯赫的聲譽。

 

蕭衍在佛教興盛的歷史上,作用極大。他不但自己勤修不輟,還熱衷於弘揚佛法。漢地僧人戒葷腥吃素的戒律,就是在他專門寫了《斷酒肉文》後,極力提倡並大力推行的。僧人頭上留戒疤,也是淵源於梁武帝。他為了超度其下了地獄的妻子而寫下的《梁皇寶懺》一直在佛教徒中盛行不衰。佛教徒超度孤魂野鬼的盂蘭盆節也是源自他的帶頭作用。盂蘭盆大齋就是普食的意思。據說地獄裡的罪人,因梁武帝設齋造經二事,得消一切罪業,地獄一度曾為此一空。據說在他的統治區域內,佛法最鼎盛的時候幾乎有近五成的百姓出家!他在位期間用過的年號也很特別:天監、普通、大通、中大通、大同、中大同、天清。

 

南朝梁武帝蕭衍留下了許多傳奇,採擷史料,這裡有一些關於他和自己的子民們輪迴轉生的故事。

 

一、聽經三載得人身

 

東晉後年,濟南泰安的興國寺(今千佛寺的前身)裡,大通禪師關房前天井裡牆角邊上,有一條有靈性的白頸蚯蚓。禪師日日只誦《法華經》,誦經三載,這蚯蚓也聽經三載。終於有一天禪師閉關期滿出來,偶見關房前草深數尺,喚小沙彌鋤草。小沙彌不知道牆角有條蚯蚓,無意中把牠給揮為兩段。小沙彌連聲說:今日傷了一命,罪過,罪過!掘些土來埋了蚯蚓。無故而殺生就是罪過。螻蟻雖小,也是生命。

 

人身難得。這蚯蚓因為聽得修行人誦經,積下修行的佛緣,以寶貴的人身轉生。他轉生於徂徠山(在今江蘇)附近一個姓范的窮苦人家,剛長大就父母雙亡。於是他捨身徂徠山西南光化寺中做了伙夫,在空谷法師座下跟著修行,取法名普能,他老實肯吃苦,殷勤服事長老。

 

普能雖不識字,卻把一部《法華經》背誦如流,早晚一有空閒便誦經修煉,30餘年勤勤懇懇。一日聽說興國寺大通禪師坐化去了,去得甚是脫灑,動了想轉生的念頭,來到師父面前磕頭說:范道在寺多年,一世奉齋,並不敢有一毫貪欲,也不敢狼藉天物。今日拜辭師父,師父慈悲,給個安身去處。師父道:你起來,我與你說。你雖也跟著修行,畢竟還沒有摸著門徑。於是給范道授記。師父道:安淨堅守,不要妄念,去投個好去處。輪迴轉世,位列侯王帝主,修行不怠,方登極樂世界。於是普能便坐化而去。

 

二、再次歷劫為執著

 

貧苦的考驗過去了,范道這次轉生到一個富貴人家。轉生到幾十里外盱眙縣的一個叫黃岐的大員外家裡。這員外夫婦一生積德行善,到了40多歲得了這麼一個端然秀拔的兒子,自然如珍寶一樣珍愛。可是這孩子一生下來就沒完沒了地哭,連奶都不吃,叫這倆口子心急如焚。有人就告訴他們說:20里外光化寺的空谷法師能知過去未來,你去拜求一下,看這孩子這是怎麼回事。

 

見到法師說明情況。法師知道,是那范道今生想求得師父授記。於是法師趕到黃員外家裡把手摸著小兒的頭,在小兒的耳朵邊輕輕說了幾句,小傢伙就再也不哭了。看到這場面眾人都很驚異,那黃員外恭敬地對法師說:待滿周歲就送到貴剎寄名出家。小孩周歲的時候,就抱到空谷法師那裡取了法名黃復仁。到了6歲的時候,村子裡的人都知道了這個聰明伶俐的孩子是光化寺裡范道轉生來的,日後必然富貴。可是偏偏這個黃復仁卻一心修煉。

 

這縣裡有個童太尉,有個女兒與復仁同年,兩家自幼便許下媒約。而這聰明過人的姑娘也是喜歡讀佛經,一心出家。到了15、6歲,兩人一心只要出家修行,不願嫁娶。雙方家長一看這哪行啊,於是就把兩人的婚事給辦了。這兩人結婚後卻不做夫妻,一起把家當作佛堂,每日念經打坐修行。

 

3年過去了,一日兩人正入定呢。黃復仁忽然看見一個美人兒過來要纏綿。他剛有些動心,就回轉過心神,可是剎那猶豫中,突然一聲響見到火光繚繞,驚醒過來了。復仁就對妻子說自己幾乎著魔的事。童小姐比他悟性好,告訴他:最好我們去見空谷法師。

 

見得法師,法師說:欲念執著一起,就被羈絆住了。你得再轉生從其他方面解脫,最後才能圓滿,你們倆都去轉生吧。過去的修行真的是太不容易了,就因為這麼一個執著乍起,就得再歷輪迴之苦。師父又告訴他們:夫也亡去住,妻也履福田。休休同泰寺,荷荷極樂天。師父就是師父,你哪輩子什麼時候會起什麼執著遇到什麼難,早就知道了,也早就給你安排好一生一步往下走了。

 

倆人拜辭師父回到家裡,對養娘和兩個丫鬟說:我們要跟你們告別了,要去轉生了。養娘就著急地說:我跟你們倆這麼多年,也一起修行,怎麼就不帶我一起走呢!復仁說:恐怕你的緣分還沒到。於是兩人就一起坐化了。而那養娘回到屋子裡,自己也坐化了。看來,一個群體裡來的人,怎麼都要一起走的。

 

三、故人相聚心意合

 

貧而不移,富而不驕,那就有更大的福德等著了。5月初5,那復仁坐化的時候,正好是世胄之家,蘭陵蕭順之的妻子張氏將要分娩的時候。蕭順之就是齊高帝的族弟。張氏夜裡夢見一個身長丈餘袞服冕旒的金人。一群紅衣人,車從簇擁,來到蕭家堂上歇下。這個金身人,獨自進到張氏房裡,望著張氏下拜。張氏驚慌之下正要問,恍惚間夢裡醒來,就生下一個兒子。

 

此子自生來便會啼嘯,狀貌奇偉,虎目龍顏,頸項有一道圓光,右手有紋印曰武。取名蕭衍。8、9歲時,身上異香不散。聰明才敏,文章書翰,人不可及。亦擅長談兵,料敵制勝,謀無遺策。蕭衍稍大,博學多通,好籌略,有文武才幹,時流名輩都對他推崇十分。他的居室上常有雲氣,見到他的人都不由自主地肅然起敬,連長輩都不敢隨意和他開玩笑。

 

當時他與沈約、謝朏、王融、蕭琛、范雲、任昉、陸倕等好友被稱為「八友」,其中蕭衍最有膽識。黃復仁化生之時,原來奶娘轉世為范雲,二侍女一個轉世為沈約,另一個轉世為任昉,與蕭衍同在竟陵王西府為官,既然有這麼大的緣分,自然義氣相合。後來范雲在蕭衍手下任諮議,任昉為參謀,沈約為侍中。蕭衍稱帝後沈約寫了《宋書》、《齊紀》等書,而謝朓則是當時有名的詩人。

 

一朝君子一朝臣,輪迴轉生中,恩也好怨也好,大家所遇到的其實都是故人。

 

四、法師看護避大禍

 

齊明帝蕭鸞在位只有5年就病死了,他無能的兒子寶卷即位,只知道吃喝玩樂、荒淫無度。寶卷治國無術,卻很殘忍,做皇帝後殺掉了很多大臣,對一些功臣也妄加殺戮。當時擔任雍州(在今湖北襄陽)刺史的蕭衍逐漸和他對立起來,暗地裡招兵買馬、屯糧積草,砍伐竹木,沉入檀溪之中以備造船之用。寶卷聽說蕭衍的舉動,便派鄭植到雍州要刺殺蕭衍。

 

此事驚動了光化寺空谷法師,就託夢給蕭衍:法師拿著一卷天書,書裡夾著一把利刃,遞予蕭衍。蕭衍醒來,思忖一個僧人拿這夾刀的書卷給自己,莫非有人要來殺我?

 

次日有人來報,朝廷使鄭植奉詔書要加爵。蕭衍心裡全明白了。先不與鄭植相見,使人在寧蠻長史鄭紹寂家裡安排酒席。宴會上蕭衍對這名刺客說:「朝廷派你來殺我,今天的酒席上可正是下手的好機會啊!」參加宴會的人都哈哈大笑起來,把鄭植弄得十分尷尬。蕭衍又說道:「朝廷使卿來殺我,必有詔書。」鄭植賴道:「沒有此事。」蕭衍喝一聲道:「與我搜看。」立刻就把鄭植拿下,搜出一把快刀來,又有殺蕭衍的密詔。蕭衍道:「我不負朝廷,如何要殺我?」宴會以後蕭衍陪著這位刺客參觀所有的府庫和軍備,看得鄭植心灰意冷,哭著回去了。

 

五、業力輪報從未錯

 

蕭衍策議起兵。其他大臣,帶兵夜入皇宮,殺死在國難當頭還在醉生夢死、歌舞不斷的寶卷,然後將他的頭顱送出,獻給蕭衍。寶卷死的那一天,一個叫侯景的人出生了。

 

天監二年,有一天,武帝問寶志法師道:「國有難否?」寶志用手指指喉和頸(暗示侯景)。後來侯景在梁作亂,攻占建業,武帝被囚禁餓死。簡文幽禁被壓死,梁武帝的宗族子弟幾乎全部被侯景所殺。當時的人都說侯景是東昏侯的後身。武帝殺東昏侯是天意,可是不該枉殺其無辜族人;結果侯景不殺武帝,卻幾乎殺盡其族人。天網恢恢,業力輪報看來是從來不差錯的。

 

蕭衍登得帝位之後,改國號為梁。佛性人人都有,他一心修佛,而且受了戒。他很喜歡尋找那些得道高人。當時有個叫榼頭的僧人,修行十分精進,梁武帝非常敬佩他。一天派使臣下詔書叫榼頭晉見。當時武帝正和沈約下棋,想要殺上一段,這裡使臣連稟三次,他全不聽得,口裡說:「殺卻。」使臣以為要殺榼頭,馬上就把榼頭推出去殺了。

 

 

武帝下完棋就說:「叫榼頭師進來。」使臣回答:「已奉旨殺了。」武帝大驚,才明白是殺棋時誤聽之故:「他臨死前說什麼沒有?」使臣說:「他說,我沒有罪,前世做小沙彌的時候,用鐵鍬鋤草,錯送了一條蚯蚓的命,武帝當時是那個蚯蚓,今生該還他命。」武帝聽了流淚悔恨,不過也沒用了。雖然那榼頭僧人欠武帝一命,可是榼頭此生已經是一個修行人了,殺修行人的罪過可是天大的。

 

六、休休同泰終荷荷

 

因為榼頭的事情,武帝一連好幾天悶悶不樂。沈約看出了他的心思,於是派人四處探訪高僧。聞得都城10里外就有一個法號叫道林支的高僧在結廬修行,於是趕緊報告給了梁武帝。武帝聽了很高興,就大起鑾輿,旗幡鼓吹地一齊出城去那茅庵裡來迎支公。

 

 

支公已先知了,庵裡都收拾停當準備起行了。武帝與沈約到庵裡,武帝屈尊下拜,尊支公為師。行禮已畢,支公說道:「陛下請坐,受小僧的拜。」武帝說道:「哪曾見師拜徒?」支公答道:「亦不曾見妻抗夫。」只這一句話,武帝聽了,就如提一桶冷水,從頂門上澆下來,遍身酥麻,心不知怎地豁然洞徹,就省悟了前世黃復仁、童小姐之事。原來那童小姐投生在支家。二人一笑解意。

 

 

武帝就請支公一同回朝,支公住在便殿齋閣裡。武帝每日退朝便到閣中與支公切磋。支公與武帝道:「我在此終是不便,與陛下別了,仍到庵裡去住吧。」武帝道:「離此間30里,有個白鶴山,最是清幽仙境之所。朕去建造個寺剎,請您到那裡去住。」支公應允了。武帝差官資費百萬督造這個山寺,極土木之美,殿剎禪房數千百間,僧人千百餘。取名同泰寺,夫婦同登佛地之意。

 

東魏的叛將侯景投奔梁朝,可不久又舉兵反梁。這時江陵地方有一居士叫陸法和,在侯景遣將進攻江陵的時候,陸法和與他的弟子800多人,把侯景擊敗了;欲協助武帝討伐侯景,武帝恐怕他作亂,不聽,陸法和對武帝說:「我一個修佛的人,怎麼會垂涎你的王位?只不過與你有緣,知道你正在遭宿報,所以才打算救你。既然你不相信我,那你和侯景之間當是定業,不可轉移。」

 

侯景殺進了建業,侯景自稱丞相。時年已86歲的梁武帝被困於台城。一日武帝夢見榼頭笑眯眯地向他走來,醒來後懊惱地說:「唉,真是報應啊!我如果不是誤殺了榼頭大師的話,佛祖將讓我活到百歲開外的,區區侯景又何足道哉!我既已修佛,卻又嗜棋,這不是對佛最大的不敬麼?」

 

一日武帝覺得嘴裡極苦,叫內侍找蜜也找不到,口中已經不能說話,於是「荷荷」中死於文德殿。同時那道林支法師也在同泰寺中坐化而去了。陳志榮 : (一)舍利弗,智慧猛利,能解決諸疑,號稱「智慧第一」。師遍習世間技藝,通曉四吠陀論,又能廣解諸論,年十六已能摧伏其他議論。聞佛弟子說佛所說之因緣法,即能了解諸法無我之理。師素曉外典,故歸佛後屢能摧伏外道。 (二)摩訶目犍連,神足輕舉,能飛遍十方,故稱「神通第一」。幼與舍利弗親交,與之同時出家,隨六師外道之一刪闍耶修學。後受舍利弗引導歸佛。其修行特色為得天眼、天耳、知他心及能知過去未來等神通。為救其母出餓鬼道,乃從佛所教,修盂蘭盆供。又提婆達多破僧團時,與舍利弗同至伽耶山使五百徒眾復歸於佛。 (三)摩訶迦葉,行十二頭陀,能堪苦行,故稱「頭陀第一」。師本娶跋陀羅迦卑梨耶為妻,皆不好五欲,後一起出家。因受佛教化,發正智,以僧伽梨供養佛,著佛所授與之糞掃衣。世尊示三乘解脫同一,分半座與迦葉。而靈山會上拈花微笑之故事,更為禪家膾炙人口之公案。佛將無上正法付囑於師,為佛滅後諸比丘之大依止。 (四)須菩提,恒好空定,能通達空義,故稱「解空第一」。據增一阿含經卷二十八所載,佛由仞利天下降閻浮地時,眾人皆前去禮佛。師正縫衣,欲往迎時,頓生一念,乃觀諸法皆空、不造不作之理,遂解今所歸命實為真正之法聚,乃還坐縫衣。 (五)富樓那,又作滿願子。能廣說法,分別義理,故稱「說法第一」。師說法時,先以辯才使聽者歡喜,次以苦楚之言責切其心,終以明慧教誨空無,令聞者解脫,從之證果,至入涅槃,凡度化者九萬九千人。 (六)摩訶迦旃延(略稱迦旃延),能分別深義,敷演道教,故稱「論義第一」。師善演佛略說之法義,助益於弟子對佛法之理解。、又熱心布教,住於阿般提國,教化無數。 (七)阿那律,又作阿尼律陀。得天眼,能見十方世界,故稱「天眼第一」。師曾於聽法中酣睡,佛陀叱責之。阿那律遂立誓不眠,因而失明。其肉眼雖敗壞,然以精進修行,遂獲天眼。 (八)優波離,又作優婆離。奉持戒律,無絲毫觸犯,故稱「持律第一」。師原為宮中理髮師,與諸王子一同出家。此為佛陀廣開門戶,平等攝化四姓之第一步。第一次結集經典時,阿難誦出經,優波離誦出律;故為律藏傳持之祖。 (九)羅盵羅,不壞禁戒,能誦讀不懈,故稱「密行第一」。為釋尊之子,年十五出家。因未受具足戒,不可與比丘同宿,出房宿於廁。曾與舍利弗行乞,於途中受迫害,以慈心而能忍。又能嚴守制戒,修道精進,依數息觀而得證聖果。於十六阿羅漢中列第十一位。 (十)阿難(全名阿難陀),能知時明物,所至無障礙,多聞憶持不忘,堪任奉上,故稱「多聞第一」。為佛之從弟,出家後常隨侍佛。世尊之姨母及五百釋氏女得以出家,皆由阿難盡力請求之功。  ***   轉載 : 黃靖瑜 聽經三載得人身:梁武帝的輪迴  華夏5000年的歷史長河中,君主帝王芸芸。除了歷史上的三武一宗滅法事件外,沒有哪個君王不尊佛崇道。並且,有不少的帝王在推動促進佛道的興盛上,起了很大的作用。南北朝時期的南朝皇帝梁武帝蕭衍(464-549)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一位。    蕭衍是漢代相國蕭何的後代,在位48年,壽86歲,是秦始皇以來中國歷史上第二長壽皇帝,僅次於清朝的乾隆。蕭衍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文武都精專的帝王。《資治通鑒》說梁武帝「博學能文,陰陽、卜筮、騎射、聲律、草隸、圍棋無不精妙。」而其天生就具備的文采和軍事才能,在他7、8歲時就給他帶來了顯赫的聲譽。    蕭衍在佛教興盛的歷史上,作用極大。他不但自己勤修不輟,還熱衷於弘揚佛法。漢地僧人戒葷腥吃素的戒律,就是在他專門寫了《斷酒肉文》後,極力提倡並大力推行的。僧人頭上留戒疤,也是淵源於梁武帝。他為了超度其下了地獄的妻子而寫下的《梁皇寶懺》一直在佛教徒中盛行不衰。佛教徒超度孤魂野鬼的盂蘭盆節也是源自他的帶頭作用。盂蘭盆大齋就是普食的意思。據說地獄裡的罪人,因梁武帝設齋造經二事,得消一切罪業,地獄一度曾為此一空。據說在他的統治區域內,佛法最鼎盛的時候幾乎有近五成的百姓出家!他在位期間用過的年號也很特別:天監、普通、大通、中大通、大同、中大同、天清。    南朝梁武帝蕭衍留下了許多傳奇,採擷史料,這裡有一些關於他和自己的子民們輪迴轉生的故事。    一、聽經三載得人身    東晉後年,濟南泰安的興國寺(今千佛寺的前身)裡,大通禪師關房前天井裡牆角邊上,有一條有靈性的白頸蚯蚓。禪師日日只誦《法華經》,誦經三載,這蚯蚓也聽經三載。終於有一天禪師閉關期滿出來,偶見關房前草深數尺,喚小沙彌鋤草。小沙彌不知道牆角有條蚯蚓,無意中把牠給揮為兩段。小沙彌連聲說:今日傷了一命,罪過,罪過!掘些土來埋了蚯蚓。無故而殺生就是罪過。螻蟻雖小,也是生命。    人身難得。這蚯蚓因為聽得修行人誦經,積下修行的佛緣,以寶貴的人身轉生。他轉生於徂徠山(在今江蘇)附近一個姓范的窮苦人家,剛長大就父母雙亡。於是他捨身徂徠山西南光化寺中做了伙夫,在空谷法師座下跟著修行,取法名普能,他老實肯吃苦,殷勤服事長老。    普能雖不識字,卻把一部《法華經》背誦如流,早晚一有空閒便誦經修煉,30餘年勤勤懇懇。一日聽說興國寺大通禪師坐化去了,去得甚是脫灑,動了想轉生的念頭,來到師父面前磕頭說:范道在寺多年,一世奉齋,並不敢有一毫貪欲,也不敢狼藉天物。今日拜辭師父,師父慈悲,給個安身去處。師父道:你起來,我與你說。你雖也跟著修行,畢竟還沒有摸著門徑。於是給范道授記。師父道:安淨堅守,不要妄念,去投個好去處。輪迴轉世,位列侯王帝主,修行不怠,方登極樂世界。於是普能便坐化而去。    二、再次歷劫為執著    貧苦的考驗過去了,范道這次轉生到一個富貴人家。轉生到幾十里外盱眙縣的一個叫黃岐的大員外家裡。這員外夫婦一生積德行善,到了40多歲得了這麼一個端然秀拔的兒子,自然如珍寶一樣珍愛。可是這孩子一生下來就沒完沒了地哭,連奶都不吃,叫這倆口子心急如焚。有人就告訴他們說:20里外光化寺的空谷法師能知過去未來,你去拜求一下,看這孩子這是怎麼回事。    見到法師說明情況。法師知道,是那范道今生想求得師父授記。於是法師趕到黃員外家裡把手摸著小兒的頭,在小兒的耳朵邊輕輕說了幾句,小傢伙就再也不哭了。看到這場面眾人都很驚異,那黃員外恭敬地對法師說:待滿周歲就送到貴剎寄名出家。小孩周歲的時候,就抱到空谷法師那裡取了法名黃復仁。到了6歲的時候,村子裡的人都知道了這個聰明伶俐的孩子是光化寺裡范道轉生來的,日後必然富貴。可是偏偏這個黃復仁卻一心修煉。    這縣裡有個童太尉,有個女兒與復仁同年,兩家自幼便許下媒約。而這聰明過人的姑娘也是喜歡讀佛經,一心出家。到了15、6歲,兩人一心只要出家修行,不願嫁娶。雙方家長一看這哪行啊,於是就把兩人的婚事給辦了。這兩人結婚後卻不做夫妻,一起把家當作佛堂,每日念經打坐修行。    3年過去了,一日兩人正入定呢。黃復仁忽然看見一個美人兒過來要纏綿。他剛有些動心,就回轉過心神,可是剎那猶豫中,突然一聲響見到火光繚繞,驚醒過來了。復仁就對妻子說自己幾乎著魔的事。童小姐比他悟性好,告訴他:最好我們去見空谷法師。    見得法師,法師說:欲念執著一起,就被羈絆住了。你得再轉生從其他方面解脫,最後才能圓滿,你們倆都去轉生吧。過去的修行真的是太不容易了,就因為這麼一個執著乍起,就得再歷輪迴之苦。師父又告訴他們:夫也亡去住,妻也履福田。休休同泰寺,荷荷極樂天。師父就是師父,你哪輩子什麼時候會起什麼執著遇到什麼難,早就知道了,也早就給你安排好一生一步往下走了。    倆人拜辭師父回到家裡,對養娘和兩個丫鬟說:我們要跟你們告別了,要去轉生了。養娘就著急地說:我跟你們倆這麼多年,也一起修行,怎麼就不帶我一起走呢!復仁說:恐怕你的緣分還沒到。於是兩人就一起坐化了。而那養娘回到屋子裡,自己也坐化了。看來,一個群體裡來的人,怎麼都要一起走的。  三、故人相聚心意合    貧而不移,富而不驕,那就有更大的福德等著了。5月初5,那復仁坐化的時候,正好是世胄之家,蘭陵蕭順之的妻子張氏將要分娩的時候。蕭順之就是齊高帝的族弟。張氏夜裡夢見一個身長丈餘袞服冕旒的金人。一群紅衣人,車從簇擁,來到蕭家堂上歇下。這個金身人,獨自進到張氏房裡,望著張氏下拜。張氏驚慌之下正要問,恍惚間夢裡醒來,就生下一個兒子。    此子自生來便會啼嘯,狀貌奇偉,虎目龍顏,頸項有一道圓光,右手有紋印曰武。取名蕭衍。8、9歲時,身上異香不散。聰明才敏,文章書翰,人不可及。亦擅長談兵,料敵制勝,謀無遺策。蕭衍稍大,博學多通,好籌略,有文武才幹,時流名輩都對他推崇十分。他的居室上常有雲氣,見到他的人都不由自主地肅然起敬,連長輩都不敢隨意和他開玩笑。    當時他與沈約、謝朏、王融、蕭琛、范雲、任昉、陸倕等好友被稱為「八友」,其中蕭衍最有膽識。黃復仁化生之時,原來奶娘轉世為范雲,二侍女一個轉世為沈約,另一個轉世為任昉,與蕭衍同在竟陵王西府為官,既然有這麼大的緣分,自然義氣相合。後來范雲在蕭衍手下任諮議,任昉為參謀,沈約為侍中。蕭衍稱帝後沈約寫了《宋書》、《齊紀》等書,而謝朓則是當時有名的詩人。    一朝君子一朝臣,輪迴轉生中,恩也好怨也好,大家所遇到的其實都是故人。    四、法師看護避大禍    齊明帝蕭鸞在位只有5年就病死了,他無能的兒子寶卷即位,只知道吃喝玩樂、荒淫無度。寶卷治國無術,卻很殘忍,做皇帝後殺掉了很多大臣,對一些功臣也妄加殺戮。當時擔任雍州(在今湖北襄陽)刺史的蕭衍逐漸和他對立起來,暗地裡招兵買馬、屯糧積草,砍伐竹木,沉入檀溪之中以備造船之用。寶卷聽說蕭衍的舉動,便派鄭植到雍州要刺殺蕭衍。    此事驚動了光化寺空谷法師,就託夢給蕭衍:法師拿著一卷天書,書裡夾著一把利刃,遞予蕭衍。蕭衍醒來,思忖一個僧人拿這夾刀的書卷給自己,莫非有人要來殺我?    次日有人來報,朝廷使鄭植奉詔書要加爵。蕭衍心裡全明白了。先不與鄭植相見,使人在寧蠻長史鄭紹寂家裡安排酒席。宴會上蕭衍對這名刺客說:「朝廷派你來殺我,今天的酒席上可正是下手的好機會啊!」參加宴會的人都哈哈大笑起來,把鄭植弄得十分尷尬。蕭衍又說道:「朝廷使卿來殺我,必有詔書。」鄭植賴道:「沒有此事。」蕭衍喝一聲道:「與我搜看。」立刻就把鄭植拿下,搜出一把快刀來,又有殺蕭衍的密詔。蕭衍道:「我不負朝廷,如何要殺我?」宴會以後蕭衍陪著這位刺客參觀所有的府庫和軍備,看得鄭植心灰意冷,哭著回去了。    五、業力輪報從未錯    蕭衍策議起兵。其他大臣,帶兵夜入皇宮,殺死在國難當頭還在醉生夢死、歌舞不斷的寶卷,然後將他的頭顱送出,獻給蕭衍。寶卷死的那一天,一個叫侯景的人出生了。    天監二年,有一天,武帝問寶志法師道:「國有難否?」寶志用手指指喉和頸(暗示侯景)。後來侯景在梁作亂,攻占建業,武帝被囚禁餓死。簡文幽禁被壓死,梁武帝的宗族子弟幾乎全部被侯景所殺。當時的人都說侯景是東昏侯的後身。武帝殺東昏侯是天意,可是不該枉殺其無辜族人;結果侯景不殺武帝,卻幾乎殺盡其族人。天網恢恢,業力輪報看來是從來不差錯的。    蕭衍登得帝位之後,改國號為梁。佛性人人都有,他一心修佛,而且受了戒。他很喜歡尋找那些得道高人。當時有個叫榼頭的僧人,修行十分精進,梁武帝非常敬佩他。一天派使臣下詔書叫榼頭晉見。當時武帝正和沈約下棋,想要殺上一段,這裡使臣連稟三次,他全不聽得,口裡說:「殺卻。」使臣以為要殺榼頭,馬上就把榼頭推出去殺了。  武帝下完棋就說:「叫榼頭師進來。」使臣回答:「已奉旨殺了。」武帝大驚,才明白是殺棋時誤聽之故:「他臨死前說什麼沒有?」使臣說:「他說,我沒有罪,前世做小沙彌的時候,用鐵鍬鋤草,錯送了一條蚯蚓的命,武帝當時是那個蚯蚓,今生該還他命。」武帝聽了流淚悔恨,不過也沒用了。雖然那榼頭僧人欠武帝一命,可是榼頭此生已經是一個修行人了,殺修行人的罪過可是天大的。    六、休休同泰終荷荷    因為榼頭的事情,武帝一連好幾天悶悶不樂。沈約看出了他的心思,於是派人四處探訪高僧。聞得都城10里外就有一個法號叫道林支的高僧在結廬修行,於是趕緊報告給了梁武帝。武帝聽了很高興,就大起鑾輿,旗幡鼓吹地一齊出城去那茅庵裡來迎支公。  支公已先知了,庵裡都收拾停當準備起行了。武帝與沈約到庵裡,武帝屈尊下拜,尊支公為師。行禮已畢,支公說道:「陛下請坐,受小僧的拜。」武帝說道:「哪曾見師拜徒?」支公答道:「亦不曾見妻抗夫。」只這一句話,武帝聽了,就如提一桶冷水,從頂門上澆下來,遍身酥麻,心不知怎地豁然洞徹,就省悟了前世黃復仁、童小姐之事。原來那童小姐投生在支家。二人一笑解意。  武帝就請支公一同回朝,支公住在便殿齋閣裡。武帝每日退朝便到閣中與支公切磋。支公與武帝道:「我在此終是不便,與陛下別了,仍到庵裡去住吧。」武帝道:「離此間30里,有個白鶴山,最是清幽仙境之所。朕去建造個寺剎,請您到那裡去住。」支公應允了。武帝差官資費百萬督造這個山寺,極土木之美,殿剎禪房數千百間,僧人千百餘。取名同泰寺,夫婦同登佛地之意。    東魏的叛將侯景投奔梁朝,可不久又舉兵反梁。這時江陵地方有一居士叫陸法和,在侯景遣將進攻江陵的時候,陸法和與他的弟子800多人,把侯景擊敗了;欲協助武帝討伐侯景,武帝恐怕他作亂,不聽,陸法和對武帝說:「我一個修佛的人,怎麼會垂涎你的王位?只不過與你有緣,知道你正在遭宿報,所以才打算救你。既然你不相信我,那你和侯景之間當是定業,不可轉移。」    侯景殺進了建業,侯景自稱丞相。時年已86歲的梁武帝被困於台城。一日武帝夢見榼頭笑眯眯地向他走來,醒來後懊惱地說:「唉,真是報應啊!我如果不是誤殺了榼頭大師的話,佛祖將讓我活到百歲開外的,區區侯景又何足道哉!我既已修佛,卻又嗜棋,這不是對佛最大的不敬麼?」    一日武帝覺得嘴裡極苦,叫內侍找蜜也找不到,口中已經不能說話,於是「荷荷」中死於文德殿。同時那道林支法師也在同泰寺中坐化而去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超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