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 學甲慈濟宮【3.11上白礁謁祖】
(一)上白礁
上白礁就是到福建白礁祖廟謁祖的儀式。學甲慈濟宮主神開基保生二大帝,係於明末由福建泉州李姓移民迎請,隨鄭成功部隊來台,而由將軍溪畔的頭前寮登岸,後在學甲常駐。因白礁是吳夲的祖居地,白礁慈濟宮則是開基二大帝原始奉祀之處,因而有上白礁謁祖的儀式。根據考證,上白礁祭典始於清代,據說學甲慈濟宮建廟初期就年年組團回同安白礁謁祖,後因海禁、戰爭等因素,無法再回大陸,因而改採遙祭方式。
早期從學甲返回原鄉福建同安白礁慈濟宮謁祖,不僅路途遙遠,水陸交通並用,還需承擔航海的風險。由於保生大帝誕辰為農曆3月15日,故必須提前數日渡海,方能如期趕上聖誕之日,所以將上白礁的日子訂為每年農曆3月11日。至於整合十三庄,使上白礁成為制度化的時間,歷史上並無明確記載,但因在道光末年,西南沿海一帶已經出現成熟的廟會活動,因此推測上白礁的制式化,可能也成形於這個時候,或之前。
學甲慈濟宮的上白礁謁祖活動自始至今,350年以來未曾間斷,據編於日大正15年(1926)之《學甲庄鄉土誌》第六章人情風俗—第六、地方祭典與娛樂記載:「本島任何地方年中均有大祭日,邊僻地方亦有大祭日自不待言。當地大祭日乃舊曆之三月十一日。茲將其俗略述於左:本校所在地慈濟宮,轄區十三村落。大祭日由此十三村提供甚多金額,浪費於遊行隊伍。當日之行列如下:路牌、提燈、大鼓吹、獅陣、宋江陣、藝閣、鼓吹、大牌、旌旗、北管、南管、乞食歌、打手響、大轎、涼傘、掛枷擔、馬草,往昔行列中有童乩在神佛轎上執刀劍破額,但近來已完全禁止其風。右述陣頭由各村聚集於慈濟宮大廟前,依序列隊一繞本庄後,至橫流中洲庄中央之將軍溪畔岸,在此休息後,順溪返慈濟宮,時大約為下午六時許,俟各村隊伍返回後始解散。昔每三年舉行一次大繞境,此時遊行隊伍要到該宮所轄區域內各村繞境,因區域遼闊須費三日,其所浪費金額之鉅,自可推知。但近年來未見其盛景,僅以上述一日繞境舉行大祭日當天之祭典,祭畢,演戲至同月十六日。」此應為日治時期上白礁繞境之真實寫照。即使在日治後期的「皇民化運動」期間,雖然廟會活動受到限制,仍然化明為暗,偷偷舉辦,只是場面較小,較不熱鬧而已。
(二)請水火
「請水火」為「請水」和「請火」的合稱,一般所謂「請水」是抬神轎到先民或主神當年登陸地的海灘或溪邊取水,回廟供祀的儀式。而另一種說法則謂「請水」是廟宇主神補充兵將的一種方式,因為廟宇主神有保衛香境的任務,在驅邪制煞過程中難免損兵折將,必須定期補充兵力。尤其像學甲慈濟宮這種開基大廟,其下屬的分靈廟往往會在慶典活動之前,藉著回到祖廟參香謁祖之便,向祖宮調兵補將。因此祖宮就必須隨時保持在「兵多將廣」的狀態,而利用上白礁機會,藉由請水儀式,廣納無量無邊的水兵水將,也不失為良策。
「請火」即分靈廟向祖廟,或普通廟向具有權威性廟宇進行乞香過爐的儀式。學甲慈濟宮的「請水」就是在先民恭奉主神保生二大帝神像登陸之將軍溪汲取溪水,具有「飲水思源」的傳統美德。而「請火」則透過謁祖大典,模擬繞境到白礁祖宮的進香活動,將白礁亭象徵為白礁祖宮,乞採白礁亭案上的爐火回廟,表達「薪火相傳」的意義。因此,請水、請火不但是「上白礁」最重要的宗教儀式,更能表現「血濃於水」、「不忘本」的中華民族精神。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