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昏哲學》──王蒙
原載《北京晨報》摘自《作家文摘》
人老了之後﹐要有三點﹕
一是要有自己的專業﹔二是要有自己的朋友﹔三是要有自己的愛好。
我愈來愈感覺到老年是人生最美好的時候。
成熟﹐滄桑﹐見識﹐自由﹐超脫﹔
可以更客觀地審視一切﹐審視自己﹔
已經有權利談論人生﹐談論青年人﹐中年人和自己這一代人了。
人生最缺少的是什麼﹖是時間?是經驗?是學問?
更是一種比較純淨的心情,老了以後﹐這方面的“本錢”便多起來了
人生最多餘的時什麼﹖
是惡性競爭,是私利計較,是鼠目寸光,
是浪費光陰,是強人所難,是蠻不講理,
老了﹐惹不起也躲得起了
老年時享受的季節﹔又是和解的年紀﹐
不是與邪惡和解﹐而是與命運﹐與生命
死亡的大限﹐與歷史的規律﹐與天道,宇宙,自然,人類文明的和解。
達不到和解也還有所知會﹐達不到知會也還有所感悟﹐達不到感悟也還有所釋然﹐
無端的非經過選擇的﹐然而又是由衷的釋然。
和解並不排除批評﹐抗議﹐責難﹐直到憤怒與悲哀。
但老年人的不平﹐它不再僅僅是情緒化的咒罵。
它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知其必然即無法不然﹐
知其如若不然也仍然會有另一種遺憾﹐另一種不平﹐另一種缺陷。
它不幻想一步進入天堂﹐也就不動輒以為自己確已墜入地獄。
它的遺憾與憤懣應該是清醒的而不是盲目的﹐
是公平的有據的從而是有限的有條件的﹐而不是狂怒抽搐一筆抹殺。
它可能仍然無法理解生老病死天災人禍歷史局限強樑不義命運打擊冤屈痛惜陰差陽錯- - - - - -
然而它畢竟多了一些自省﹐一些悔悟﹐一些自責。
懂得了除了怨天尤人還可以嗟嘆自身﹔
懂得了除了歷史的無情急流以外畢竟還有自身的選擇﹔
懂得了自己有可能不幸成為靶子成為鐵砧﹐
也未必沒有可能成為刀劍成為鐵鎚﹔
懂得了有人負我處﹐也有我負人處﹔
懂得了自己有偉大也有渺小﹐有善良也有惡劣﹐
有正確也有失誤﹐有輝煌也有狗屎﹔
懂得了美麗的幻想由於其不切實際是必然碰壁的﹔
懂得了青春的激情雖然寶貴卻不足為恃- - - - - -
懂得了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每一個人有每一個人的舞臺﹐有自己的機遇﹐有自己的限制﹐有自己的悲哀﹐有自己的激烈。
你火過我也火過﹐你尷尬過我也未必沒有尷尬過。
所有這些都會使一個老人變得更可愛﹐更清純﹐
更智慧﹐更光明﹐更哲學一些。
我們常常講不服老﹐該不服的就不服﹐例如人老了一樣能夠或更有條件學習﹐
不能因一個自命的“老”字就滿足於不學無術。
該服的就一定服﹐我年輕時扛過二百斤麻袋﹐
現在扛不動了﹐我沒有什麼不安﹐感謝上蒼給我的豁免﹔
我年輕時能夠一頓喝半斤酒﹐現在根本不喝了﹐
那就不喝﹐這也是上蒼給我的恩惠。
現在﹐我可以,也樂於過更不誇張,也更健康的生活。
本文感謝夢舟兒 Email提供
*此篇欲引用者可直接複製圖不必上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