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傳說,先民來龜虌港(現南寮村附近)定居築寮後,當時北方的龜虌嶼山麓已有住民,聚落座東北(奎璧山)朝西南(龜虌港澳),絕大多數寮舍皆背山面水,以避東北季風之害,為便於區隔,所以有「南」、「北」寮之稱。
發展沿革:
北寮開發年代相當久遠,在社區附近(澳仔頭)一處花生田裡,曾發現距今約五千年前的粗繩紋陶文化遺址,另外鄰近的果葉社區東方距海岸線約兩百公尺的海岸沙丘上也發現距今約四千八百年前的大分岔坑文化晚期遺址;龍門社區附近一處農地則發現有距今約四千五百年前面積廣大而且完整的細繩紋陶文化遺址,這些文化遺址皆發現在湖西鄉(澎湖本島)東海岸線彼此連貫;沙港公墓(湖西鄉北部),靠近海階邊緣,也有一處與龍門相同的文化遺址出土,由此可推知早在約四、五千年前就有先民在此活動。
據聞先民自大陸河南(宋朝)逐漸經閩南、再由金門移民澎湖,明朝永曆十五年(西元1661年)春天,在「龜鼈港」落戶,以半漁半農為業。「龜鼈」閩南話是指「龜」,「龜鼈嶼」(早期是利用海底步道於退潮時和陸地「澳仔頭」相通,現在已成為陸連島。從赤嶼或東方海域遙望很像海龜向前在移動,先民即以『龜虌』為名,)是澎湖群島最早的地名,清朝時代何時改稱「奎壁港社」,由於年代久遠無從查證,不過在道光年間進士蔡廷蘭作澎湖八景詩,就已稱為「奎璧」如「奎璧雙輝列宿聯」。康熙二十三年(西元1684年),朝庭將澎湖群島列入中國地圖時,將澎湖群島規劃為「九澳」(九個行政區,澳類似現在的鄉),不久又增加為「十三澳」,其中「奎璧澳」就設在「奎璧港社」(南北寮),「奎璧澳」的轄區包括北寮、南寮、菓葉、湖東、湖西、白坑、紅羅等九個「社」(村)。日據時代,「北寮社」屬於澎湖廳湖西庄管轄,光復初期與「南寮」合稱為「南寮村」,後又分開,設立北寮村。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超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